临床能力培训中心信息化安全管理规定

时间:2025-09-03浏览:10

一、总则

(一)制定依据

本制度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》及ISO/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制定。

(二)适用范围

本制度适用于临床能力培训中心所有信息化系统、网络基础设施、数据资源及相关业务活动,包括教学模拟系统、患者信息数据库、远程培训平台等,覆盖在编人员、编外人员、学生、第三方服务人员及设备供应商。

(三)安全方针

坚持“零信任、全生命周期防护、动态监测”原则,构建“技术防护+流程管控+应急响应”三位一体的安全体系,确保教学数据隐私保护与业务连续性。

  二、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

(一)信息化安全管理委员会

1.组成:由中心主任任组长,分管信息化副主任任副组长,成员包括信息管理员、教学科研秘书、资产管理员及法务联络员

2.职责

·  制定信息化安全战略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。

·  审批重大信息化项目安全方案。

·  统筹协调跨部门安全事件处置。

·  每季度召开安全工作会议,研究风险防控措施。

(二)岗位安全职责

岗位

核心职责

信息管理员

总体负责信息化安全管理,制定技术方案,监督执行情况

第三方服务监管员

实施数据分类分级,监控数据访问日志,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计

维护网络设备,部署入侵检测系统,实施零信任架构

审核供应商安全资质,监督外包项目安全实施,定期开展合规检查

全体工作人员

遵守安全操作规范,定期参加安全培训,发现隐患及时报告

三、核心技术防护措施

(一)零信任架构实施

1.动态访问控制

·  采用多因素认证(MFA),结合生物识别、动态令牌等技术。

· 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(RBAC),根据岗位职责分配最小权限。

·  实时监测设备状态,发现异常立即阻断访问。

2.网络微分段

将网络划分为教学模拟区、数据存储区、公共服务区等安全域。

·  不同安全域之间通过防火墙隔离,禁止跨域直接访问。

·  重要系统采用私有云部署,与公共网络物理隔离。

(二)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

1.数据分类分级

·  敏感数据(患者信息、科研数据)标记为最高级别,加密存储并限制访问。

·  普通教学数据采用AES-256加密,传输使用TLS 1.3协议。

·  数据销毁需经不可逆粉碎,重要数据需通过第三方认证。

2.数据备份与恢复

·  采用“3-2-1”备份策略(3份副本、2种介质、1份离线)。

·  核心系统每日增量备份,每周全量备份。

·  备份数据异地存储,定期进行恢复演练。

(三)设备与终端安全

1.医疗设备管控

·  模拟教学设备接入专用局域网,禁止直接连接互联网。

·  设备操作系统定期更新补丁,关闭不必要的网络端口。

·  建立设备清单,记录型号、IP地址、责任人等信息。

2.移动终端管理

·  部署MDM系统,对手机、平板实施远程管控。

·  禁止在移动设备存储敏感数据,访问需通过VPN隧道。

·  设备丢失或被盗时,立即远程锁定并清除数据。

四、流程管控与合规要求

(一)系统建设与运维

1.开发安全

·  采用DevSecOps模式,将安全测试嵌入开发全流程。

·  代码提交前需通过静态代码分析(SAST)和动态测试(DAST)。

·  第三方代码组件需经过安全评估,禁止使用已知漏洞组件。

2.运维规范

·  实施“双人操作”制度,重要操作需双人复核。

·  运维日志保存至少6个月,定期进行审计分析。

·  远程运维需通过堡垒机,禁止直接访问生产环境。

(二)第三方管理

1.供应商准入

·  签订包含安全条款的服务合同,明确数据保护责任。

·  要求供应商提供ISO 27001认证或等保三级证明。

·  定期开展供应商安全审计,发现问题立即整改。

2.外包项目管理

·  对外包人员进行背景审查和安全培训。

·  限制外包人员访问权限,重要操作需全程监控。

·  项目结束后收回所有访问凭证,清除临时数据。

五、应急响应与处置

(一)事件分级与响应

1.事件分级

·  I级(特别重大):核心系统瘫痪、大规模数据泄露、国家级网络攻击。

·  Ⅱ级(重大):关键业务中断、敏感数据泄露、勒索病毒攻击。

·  Ⅲ级(较大):局部网络故障、普通数据泄露、恶意程序传播。

·  Ⅳ级(一般):个别设备故障、非敏感数据泄露。

2.响应机制

·  I级事件:10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,1小时内上报上级主管部门。

·  Ⅱ级事件:30分钟内处置,2小时内报告信息化安全管理委员会。

·  /Ⅳ级事件:责任部门4小时内解决,24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。

(二)处置流程

1.快速隔离

·  发现攻击立即切断网络连接,启用备用系统。

·  对受感染设备进行取证,保留原始日志。

2.技术溯源

·  利用态势感知平台分析攻击路径和漏洞。

·  联合公安部门进行电子取证。

3.恢复与整改

·  清除攻击痕迹,恢复系统至最近备份状态。

·  针对漏洞制定整改方案,72小时内完成修复。

·  对事件进行复盘,更新应急预案。

六、教育培训与监督

(一)安全培训体系

1.新员工培训

·  入职1个月内完成网络安全、数据保护等基础培训。

·  通过模拟钓鱼测试,检验安全意识水平。

2.定期培训

·  每年组织2次全员安全培训,内容包括零信任架构、数据加密等。

·  技术人员每季度参加专项技能培训(如渗透测试、应急响应)。

3.考核机制

·  安全培训纳入绩效考核,未达标者限制系统访问权限。

·  每年开展安全知识竞赛,对优秀团队给予奖励。

(二)监督检查机制

1.日常巡查

·  信息管理科每日检查网络设备状态、系统日志。

·  数据安全管理员每周审计数据访问记录。

2.定期检查

·  每季度开展全面安全检查,重点核查漏洞修复情况。

·  每年委托第三方进行等级测评和渗透测试。

3.专项审计

·  对高风险操作(如数据导出)实施全程审计。

·  重要系统每半年进行一次数据安全专项审计。

七、奖惩措施

(一)奖励机制

1.对及时发现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人员,给予5000元专项奖励。

2.连续3年安全考核优秀的部门,优先获得信息化建设经费支持。

3.在国家级网络安全竞赛中获奖的团队,给予10000元奖励。

(二)处罚机制

1.违反安全操作规范的个人,视情节给予警告、罚款(500-2000元)或停职。

2.因失职导致安全事件的部门负责人,扣除当年绩效奖金的30%故意泄露敏感数据的人员,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解除劳动合同。

八、附则

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,由信息化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。

本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
每年根据技术发展和政策变化,对制度进行1次全面修订。

 

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临床能力培训中心  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  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 2023121日     临床能力培训中心信息化安全管理规定.pdf